你是不是有过心血来潮收拾家里,结果纠结半天,却连一袋垃圾都没有丢掉的经历?
又或者是一口气扔掉了好多东西,结果需要用的时候又重新“买买买”造成浪费,陷入了无休止的恶性循环?
我们很难摆脱和扔掉的物品,大部分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,还长期占用了很多的空间,打扫清理起来也十分耗费精力。
但因为这些物品大多是亲朋好友送的、花费了金钱代购的、已经停产但值得收藏的、费尽心思薅羊毛得来的......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了继续保留、堆积在家,难以迈出扔掉它们这一步。
人人都知道自己需要“断舍离”,但为什么我们总有那么多理由难以丢弃东西?
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的且不能收回的成本,大部分人都会因为沉没成本过大,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,陷入沉没成本谬误里。
简单来说,就是「倾注越大,放手越难」。
比如,当我们花高价抢到了电影票,结果发现这部电影非常无聊乏味,我们大多人不会选择中途轻易走掉,而是会选择牺牲更多的时间在影院,如坐针毡地看完电影。
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深受这种沉没成本谬误的影响,总是专注于过去的金钱、时间、情感等投资,而不是现在和未来的成本和收益。
总觉得这些物品是花费了我们的金钱、时间、情感的,而且物品状态良好,扔掉了会很浪费、很可惜,却很少会想到留下它们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。
所以,我们要从思维上去调整“扔东西”的想法,摆脱纠结和犹豫。
一旦发现当下很多物品留着也没用,直接扔掉和放弃,不要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压力,才能轻松迈出“断舍离”的第一步。
“扔东西”这个行为,真正的目的是在“扔”与“留”之间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,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。
①不能用:扔掉垃圾、所有过期的、坏掉的、不好的、脏的物品,这些东西是我们最容易筛选出来的、最容易扔掉的。
②不需要:不需要的物品除了占据空间,还会消耗我们管理它们的时间和精力。立足于当下,以自己为中心,放弃过去需要但目前用不到的物品,扔掉那些长久积压、重复囤积的物品。
④不合适:放弃那些不适合现在自己的状态及没有合适的场景匹配的物品,如打折时买的不适合自己风格的裙子、没时间做饭用不上的便当盒等等。
通过合理的“扔东西”,有意识地去选择合适、需要、喜爱的物品,让它们陪伴我们自己的一段人生,支持当下的生活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,千万不要为了迎合极简生活,强行做到空无一物。
这看起来并不极简,但却提高了我们的效率,而且并不会造成浪费,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它们。
同时我们也可以及时利用笔记本、电脑表格、记录APP等工具,帮助自己记录每个空间的物品及数量。
在购物前翻开查看,改变不好的消费习惯,思考如何做到物尽其用,懂得更好地“留”,寻找和创造物品的新价值和使用方式,从源头上戒掉“囤物癖”。
所以,不必太执着于物品,不需要就与它们告别吧!这样才能过上我们所向往的轻盈生活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