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整理收纳
科学、合理的收纳,
才能让孩子养成
积极、良好的收纳与整理习惯,
提高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效率。
在主动收纳的过程中,
孩子会形成对分类、排列、组合、
归纳和空间思维的逻辑
提升孩子的理情思维和立体空间思维。
培养的是孩子的语言表达、动手实践、逻辑思维,
同时提高孩子的自律、自理、决断能力。
让孩子看得见、拿得到、拖得动
【行为培养】 3岁以下的孩子,活动区域主要在客厅。 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收纳意识的最佳时期。在这个阶段,孩子对物品摆放的变动与增减都会很敏感。 让亲手完成整理,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。所以,我们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敏感期,可以让孩子做爸爸妈妈的收纳小助手,一起收拾。 父母和孩子对共同目标的完成,也利于促进亲子关系。 【玩具柜】 对于玩具成堆,小零碎无数的儿童来说,收纳是一大重点。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玩具会以启智玩具为主,体积普遍比较大,所以在挑选收纳容器时,建议选择大容积、大开口,且开口角度向上的开放式收纳柜,方便孩子看到和拿到; 如果有空间,可以按照玩具的大小或者类别,配以不同规格抽屉、收纳框等,在外面贴上代表类别的漫画标签。 养成及时收纳、物归原处的习惯。 【书架】 这个年龄段挑选书架,要以安全性和实用性为主。这个阶段的孩子看的书以绘本书籍为主,大小一,形状各异,有些又厚又硬适合竖立,有些又薄又软适合横置,对父母的收纳能力也是一种考验。所以建议挑选联排矮柜,可以自行调节大小比例。 这个年龄的儿童视觉感官非常敏感,书架的摆放可以展示绘本封面,能刺激孩子关注和甄别自己的兴趣对象,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早期的阅读兴趣。 【温馨提示】如果书架高度超过120cm高,记得注意和墙面固定,防止倾倒。材质要环保,不影响孩子的健康。
培养独立自理习惯
【行为培养】 4-6岁,爸爸妈妈应该果断地把孩子的游戏区从客厅转移到儿童房内。 既有助于分房期的心理和行为过渡,也有助于孩子形成“自我空间管理”的意识。 在这个阶段,父母不应该再帮孩子去收纳了,要让孩子知道:儿童房的空间管理者是他,父母只是检查者和监督者。 可以设置“小红花任务”,孩子每次用完的东西能做到归回原位,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喔。 【玩具柜、兴趣架】 这个阶段的孩子,感统力、肢体控制力逐渐成熟,大体积的启智类玩具会被淘汰,喜欢玩精细化的、模块化的小玩具,所以收纳容器相应地要变成适合放小物品,且分类更多、更精细的格子收纳柜。 孩子在这个时期,兴趣爱好会有明显的显现,所以分类收纳时,可以根据孩子兴趣爱好特征去整理收纳。 例如,喜欢绘画的孩子,画笔、颜料、画纸等工具的存放,要有专门的防污收纳架,同时分类要较细,以免不同的画具、颜料搞混。 【书架】 这个阶段,书籍开始逐渐增多,绘本却减少了,So建议在原来绘本书架的基础上,增加竖排叠放式书架,一般深30cm的开放型收纳架比较合适,可以一半放书,一半放玩具。 但是要注意高度,保证书架上半部分孩子可以够高拿得到。 【衣柜】 如果已经分房了的孩子,就要配置一个儿童衣柜。 让孩子学着从分类挂放衣裤开始,鼓励孩子进入自主挑选衣服、收纳的生活行为。 刚开始,爸爸妈妈可以先协助孩子进行详细分类分区,内衣裤、袜子放到对应的格子,要分出功能衣物的区域,例如打羽毛球衣裤、练跳舞的裙子等。还要将每天换洗的物品,放到收纳框。
强化规则管理意识 【行为培养】 这个阶段,孩子进入学龄期,学习压力骤增,恰好是建立和强化收纳习惯的关键时期。 进入小学后,很多孩子无法适应新的课堂环境和学习生活,经常弄丢文具、书本、校服,漏做作业,或者无法专注到作业上,都和上阶段的自我管理习惯没有形成有关。 家长可以将孩子的自我空间和物品管理,列入日常奖励,关注孩子的兴趣,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孩子进行整理收纳,让孩子知道学会整理收纳就是学会自我管理,学会独立面对生活,学会掌控自己的人生。 【三个行为习惯养成】 科学分配收纳空间,知道不同物品放不同位置,特别是学习用品、学科书本的分类存放; 用完的学习用品要放回到固定位置,下次再用都能立刻找出来; 定期筛选物品,知道什么物品可以丢掉,什么物品要放在容易拿取的位置。 良好的收纳习惯,不仅会让生活空间视觉干净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做事的效率更高,自我管理意识更深入。 孩子的早期整理收纳意识,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。“习惯养得好,终生受益;习惯养得不好,终身受罪”。 因此,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,注重培养孩子的收纳整理能力;随着学习强度的增加,这个习惯能让孩子提升多种能力,更好地适应挑战,降低学习焦虑,理性逻辑思维也从而得到越来越深入的锻炼。为今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