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导小孩整理为什么很重要?
只要整理收拾,家中就会腾出更多空间。激发小孩才能与可能性的“契机”才会降临。
整理的魔法
为什么让孩子接触整理收纳
“妈妈,我的校服去哪儿了?”、“前两天我放在书桌上的练习本呢?”...保姆式的妈妈仿佛是现代中国式的标配童年陪伴,“孩子还小,什么都不懂”的观念根深蒂固。
在日本的儿童教育中,2015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:收育。其概念是教育孩子收拾物品的重要性,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习惯。例如,不管是上学还是出远门,日本的小学生们很小时就开始被要求自己整理书包和行李,吃完饭后,需要整理餐具、收拾餐桌等等。
同时,哈佛大学的学者有一项调查研究得出惊人的结论: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,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∶1,犯罪率是1∶10;爱干家务的孩子,离婚率低,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。另有专家指出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、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整理的妙处
整理收纳的习惯和思维对孩子的益处
空间,有无限的可能性。在书架上摆放新书、在玩具架上摆上新作品、在墙架上挂放新趣物...空间可以为孩子提供与新事物相遇相识的契机。整洁的房间祛除了杂乱的干扰,让孩子的注意力回归在画画、学习、游戏中。
整理还能帮助孩子成长,利用这个整理的过程,让他有机会贴近生活、理解他人。有了整理的习惯,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去想象更进一步的状况,譬如“如果东西摆在这里不收起来,会不会妨碍到别人”“这两个大小不同的物品是不是应该分开摆更合适”...就这样,渐渐的他们就会学会为家人、朋友等周遭的人着想,形成体贴的性格.
整理的良方
如何与孩子寓整理于游戏
“你的东西为什么总是乱放呢”、“你看房间整天乱糟糟的”、“能不能稍微整理一下让我省心一些呢”...这些来自妈妈内心的碎碎念真的管用吗?其实,怎么说怎么教真是一门大学问。
我是小管家
物品分类是整理中的关键,类别分好,后续的物品都能够按部就班。这一步的关键:是以孩子为主导、家长辅助。反观现状,是不是物品摆放的位置基本都由大人决定,孩子仿佛只能够听从呢,孩子放错了,便会引来乱放、不听话的责骂,物品分类是能引起孩子对整理热情的关键点,让孩子或与孩子一同决定物品的分类位置吧,小管家的角色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,进而产生责任感。决定好分类后,共同制定“拿出来-放回去”“进一出一”等原则,通过以孩子为主导的实践,让孩子开始尝试担负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,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自己体会整洁的妙处、总结整理的经验。
习惯养成
要怎么培养孩子养成整理的习惯呢?从第一天开始,每天15分钟,连续21天,一步一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,不仅能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,还能教出专注、自信、体贴的好孩子。
15分钟是一个很奇妙的时间,是孩子能够坚持一下就到的点,家长每天与孩子协商完成一个小任务,例如收拾床头柜、左侧衣橱、学习区一角等,任务可以用“首先、然后、最后”的阐述拆分成三步,让孩子简单明了并持续完成每一个小目标,用具体的位置和任务取代大范围的漫无目的。
趣味整理
如何让孩子做整理收纳善始善终呢,趣味性和成就感始终是吸引孩子持续性做下去的纽带。可以尝试倒计时的方式进行,与时间赛跑可以点燃孩子的干劲,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,过程中播放孩子喜欢的音乐,在音乐的萦绕中,孩子的整理热情也会不自觉地得以延续。
对于成就感,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前后对比,分别拍下整理前和整理后的照片,通过感受房间焕然一新的感觉,收货满满的成就感,这样才会更有动力继续下去。
其实整理就像是闯关游戏
闯关过后如何守关更为关键
整理能够见证孩子成长的同时
也考验着家长的耐心和毅力
房间里给予孩子空间成长
思考上亦要给予探索和尝试的空间
愿每位孩子都能在趣味的整理中
收获满满
-end-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